鎳基合金管并不是在所有環境下都耐蝕,其耐蝕性會因腐蝕介質類型、環境溫度壓力、材質成分純度及應力狀態等因素失效。
先說特定強腐蝕介質環境,面對高濃度氟化物(如氫氟酸)時,鎳基合金中的鉻、鉬等元素會與氟離子發生反應,破壞表面鈍化膜,導致快速腐蝕;在強氧化性酸(如濃硝酸+高溫度)環境中,若合金中鉻含量不足,無法維持穩定的氧化鉻鈍化膜,會出現晶間腐蝕或均勻腐蝕;含硫介質(如高溫硫化氫)且存在水或氧氣時,會引發合金的硫化物應力腐蝕開裂,尤其在酸性條件下腐蝕速率會顯著加快。
再是極端溫度與壓力條件的影響,當溫度過高(比如超過650℃),合金的晶體結構可能發生變化,表面鈍化膜穩定性下降,同時腐蝕介質的活性增強,加速化學反應;而高壓環境下,腐蝕介質(如氫氣、氯氣)會更容易滲透到合金內部,引發氫脆或內部腐蝕,尤其當管道存在微小裂紋時,會進一步擴大腐蝕范圍。
材質本身缺陷或成分不匹配同樣影響耐蝕性,若合金中關鍵耐蝕元素(如鉬、鈮、銅)含量未達到標準,或含有過多雜質(如碳、硫),會直接降低其耐蝕能力,例如碳含量過高易導致晶間腐蝕;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缺陷(如焊接時的未焊透、焊瘤、表面劃傷),會破壞表面完整性,形成局部腐蝕電池,引發點蝕或縫隙腐蝕。
最后是應力與介質共同作用,在拉應力(如管道安裝時的殘余應力、工作時的壓力載荷)與特定介質(如含氯離子的水溶液)共同作用下,會發生應力腐蝕開裂,這種腐蝕隱蔽性強,可能在短期內導致管道失效;當管道表面存在沉積物(如水垢、雜質)時,沉積物與基體之間形成縫隙,內部介質濃度升高(如氯離子富集),會引發縫隙腐蝕,逐步侵蝕管壁。